福建鼎扬玉雕工艺品有限公司

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佛像玉雕艺术

信息来源:www.qzdingyang.com   2018-05-24 17:15:35

从西汉起,佛教传入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文化影响的加深,佛教成为了与中国本土儒、道并列的一种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佛教文化及其衍生出来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像造型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瑰宝的长河里留下极具厚重的一笔。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在中国大地上,石窟、壁画、佛像、佛塔等佛教艺术题材,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作为中国古老传统的玉雕文化艺术同样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玉雕作品的题材众多,其中缘于保佑、祈福功能的佛像类题材,以其丰富的造型、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形式,深受人们的青睐。玉器中常见的佛像题材有观音、弥勒佛、释加牟尼、罗汉、达摩等。近年来,随着藏地文化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玉雕中的佛像也出现了藏传佛教里的大日如来,文殊菩萨、度母、明王等。

随着佛教东传,佛教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风貌,大致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祥,不怒自威,颜色受时代影响,现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树脂佛像更是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藏传佛像:表情大多凶愤,以众多女神像,男女双身像,复杂多变的造型是藏传佛像造像的突出特点。南传佛像:身躯瘦长,脸型秀丽,肉鬓高耸披着薄薄的圆领袈裟,通常是没有衣纹或者是布满了衣纹。

追根溯源,玉雕中的佛像艺术根源于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中国佛像造型艺术的发展。在玉雕艺术中体现出来的佛像造型艺术,则常见的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像艺术。

汉传佛教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在每个时代都有着明显的特征。其中以北魏和隋唐两代的佛像艺术具为艺术代表性。明清时期的佛像传世多,对现今佛像造型艺术影响大。

北魏佛像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线条流畅细腻;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隋代的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主要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在形象上显得雄迈劲直,富有清新开朗的面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门山石窟等处,凝聚着艺术家的智慧、高超的技艺与审美理想。

唐代佛像造像特点是传神,这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佛像雕塑中杰作无一不是传神之作,典型如洛阳龙门奉先寺庐舍那大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创造了传神之美的典范。

明清时期佛像的普遍特点为: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藏传佛像主要有佛、菩萨、度母、明王等。其特征是佛、菩萨的面相、四肢比较丰满,额比较宽,肩也比较宽,腰较细;明王等佛像眼睛比较浑圆,身躯比较肥硕等。除此之外,明王像呈现威猛、愤怒的特点。藏传佛像玉雕艺术多源于西藏唐卡艺术。西藏唐卡有三大特点:其一,是严格的造像比例。纵观世界佛教艺术,你会发现,唯独西藏唐卡艺术把佛传《造像度量经》中记载的佛像比例,开发得如此完善、彻底,从每一尊佛、菩萨,到明王、度母,到护法、坛城;从佛眼到手印,再到每一件法器、饰物,都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