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起,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成为了与中国本土儒、道并列的一种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老传统的玉雕文化艺术同样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
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由于上座部佛教对佛造像来说仅在云南一地流行,且历史留存时间不是很长。造像题材相对较为单调,艺术性并不是很高。
在世界范围内近年来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所以主要关注汉传和藏传佛造像。
01
『汉传佛教玉雕』
汉传佛像艺术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而这几个时期便是印度佛像艺术在中国不断本土化的过程。
各时期的特点:
►汉、三国、东晋十六国时期
▲汉代黄玉佛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像自东汉晚期便开始出现了。
但汉代的佛像大多混在表现世俗生活以及神仙道术的图像中出现。
在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和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佛教盛行。
▲犍陀罗佛像
这一时期的佛像带有明显的犍陀罗佛像的特征,然而却也做了一些具有中国特征的独创性改变。
注:犍陀罗佛像即南亚大陆希腊式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
►南北朝时期
▲和田玉贴金描彩六臂观音
北朝早期的佛像虽然还带有犍陀罗佛像风格,但是到了北魏孝文帝时已经完全摆脱了印度风格对汉传佛教的影响。
南盛行的“秀骨清像”开始在北朝流传。
在这种风格中,佛像的着装已不是犍陀罗风格的衣褶繁缛飘逸的通肩大衣,而改为南朝士大夫常穿的宽袍大袖式服装。
▲秀骨清像转为丰满圆润
南北朝晚期的北齐北周的佛像,在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代。佛的面相由瘦长的脸型,又转化成半圆的样子。
►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汉白玉思惟菩萨像
隋唐晚期的菩萨造像,可以说是其代表,它在脸型及身段上既残留着北朝的“秀骨清像”,又具有向未来的盛唐的丰腴发展的某种迹象。
在进入盛唐后,佛像的制作已经非常精纯,技法成熟。
▲唐代白玉镶宝石佛像
人物的个性化和高度的写实性相结合,是唐代佛像的总体特征。这种特征更进一步地体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当时雄健豪放的时代精神。
► 宋、辽、金时期
▲宋代黄玉佛
这个时期的佛像受宋代理学的影响,是儒、佛糅合的产物。
当时佛像的特点有两个:
因为铜较缺乏,所以其他质地佛像,特别是瓷雕的佛像比较流行。
另外,佛像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且富有浓厚质朴的生活气息,是此时佛像中为优秀的一类作品。
► 元、明、清
▲清朝鎏金玉佛
总体而言,清代的工艺水平为高超,面像饱满,额头较宽,脸型方圆丰颐。服饰多为汉式大裙。在创作技法上深受明代造像的影响,造型上端庄匀称,比例适合,注重写实技法的表现。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准。